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疾病中广为人知的一种,其较长的治疗周期和较高的复发率让许多患者家属从一开始就深感忧虑。
我家的患者能否获得根治?他/她是否会再度发病?若未来注定复发,那么当前的治疗措施是否具备实际意义?等诸多疑问。
那么,精神分裂症能“彻底根治”吗?
一
几乎没有疾病是可以保证在治疗结束后终身不复发,“彻底根治”是伪概念。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目标并非“彻底根治”,因为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无法保证在治疗结束后终生不会再次复发。患者对于精神分裂症能否“治愈”的关注,主要源于对未来复发的担忧。因此,他们希望通过治疗实现根本性的康复,以确保终身不受疾病影响。然而,需要明确的是,“彻底根治”是一个误导性的概念,因为很多疾病都无法保证在治疗结束后终身不复发。
实际上,精神分裂症的“治愈”标准较为简洁:临床症状缓解且患者自知力得以恢复。典型精神分裂症症状包括幻觉、妄想、思维错乱、行为异常、情感表达失衡、难以体验亲情与友情,以及出现攻击性行为、自杀倾向等。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自身精神状态的认知能力,包括患者是否能够察觉或辨别自身是否患有精神疾病以及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进一步而言,即患者能否对自身过去和现在的状态与表现进行分析和判断,明确识别哪些属于正常范围,哪些则表现为病态。具备自知力的患者通常能够意识到自身的病情,明白需要接受治疗,并积极协助医生的诊疗过程。
因此,在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化治疗后,若上述典型症状消失,且患者恢复了相应的自我认知能力,方可认为患者已达到“治愈”标准。
许多患者及家属对“治愈”的认知为:无需再依赖药物等治疗手段,且患者终身不复发。
实际上,几乎没有任何疾病能够确保在治疗结束后终身不复发,精神分裂症也不例外,诸多其他疾病亦如此。“根治”一词仅为虚构,实则难以实现。精神分裂症的理想治疗目标是:患者能够恢复因疾病导致的精力与体力减退,达到并维持良好的健康状况,恢复原有的工作或学习能力,并重建恰当稳定的社交关系。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关注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衡量标准包括:病情缓解程度、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患者在重返社会后的生活质量等方面。
在遵循临床共识观点的基础上,患者及家属可借鉴以上观点。只要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即可认定治疗具有成效。过度紧张和担忧本身即为一种精神压力,既影响家属情绪,又对患者康复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无需过分担忧。
二
追求疾病终生不再复发,本质上是一种对于“健康”的焦虑。
经上述观点比对,可知医生在评估时更多关注当下状况及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实际影响,而患者及家属则倾向于考虑未来前景及疾病复发的不确定性所引发的焦虑与担忧。
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其亲属对于避免疾病复发的追求,源于对未知未来的恐惧与不确定性。他们深知疾病的复发可能带来的影响,因此内心充满了焦虑与恐慌。
感冒,作为我们生活中的常客,每年都会与我们相遇几次。然而,与对待感冒的从容心态不同,当面对精神分裂症这样的疾病时,患者和家属常常感到深深的恐惧和焦虑。这是因为他们深感无法有效应对疾病复发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从而陷入了深深的困扰和恐慌之中。
恐惧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如果人们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有充分的认识,并对之保持信心,那么他们就无需担忧疾病的复发。
三
精神分裂症的复发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做什么来减轻复发的可能呢?
1.无法彻底根治的病因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这使得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治疗这种疾病。尽管我们已经开发出了许多有效的药物来控制症状,但我们仍然无法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于某些类型的精神疾病,我们只能暂时控制症状,而无法治愈其根本原因。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患者应当放弃治疗。事实上,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多数患者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经过治疗后,许多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社会学习或工作生活。
2.疾病本身的客观因素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是多元且复杂的,其中包括病前的性格特点(例如内向、孤僻、社交障碍等)、家族遗传背景,以及患者所处的生活环境。
虽然药物能够减轻症状,但这些深层次的因素却难以通过药物治疗得到根本改善。因此,当患者病情稳定并重新融入社会时,如果这些影响因素未得到有效管理和调整,精神分裂症复发的风险便会增加。
3.救治不及时
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程度尚待提高,因此,广大民众对于精神病早期症状的认识较为模糊。当家庭成员出现这些症状时,往往难以得到及时的察觉和就医。只有当精神症状发展到较为严重的程度,患者才会被送往医院,从而导致治疗延误。在这种情况下,疾病未能得到彻底控制,反复发作的风险便会增加。
4.病人依从性差
精神分裂症反复发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患者不遵循医嘱服药。在出院后,部分精神病患者认为病情已好转,无需继续服药,或因担忧药物副作用而拒绝按医嘱用药。另外,一部分患者在病情得到控制、症状缓解时,抱有侥幸心理,自行减少用药甚至停止用药,误认为已无需治疗,从而导致疾病反复发作。
5.家属未给予正确的支持
包括上一条,这两条是比较重要、并且我们可以做出努力并降低影响的因素:
01.未给予足够的治疗
部分家属过度关爱患者,担忧长时间住院对病人不利,因此在病情稍有好转时便急于出院。然而,出院后家庭环境无法提供如医院般的系统治疗与管理。又或因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给家庭带来破坏,增加经济负担及社会影响,家属在患者出院后选择放弃管理,导致患者独自生活或流落社会,无法得到巩固治疗而病情复发。
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虽已获得充分诊治,但出院后家属对病情认知不足,存在侥幸心理,误认为患者已完全康复,无需继续服药,因而擅自减少药物剂量或停止用药。又或者家属过于信任患者,将药物交由患者自行服用,却未察觉到患者用药不规律,导致病情拖延不愈,反复发作。
02.未给予足够的康复条件
在生活照顾方面,一些家庭成员过于保护患者,减少了他们与社会的接触,从而增加了复发的风险。
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除了急性期的住院药物治疗外,长期的康复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学习独立生活技能和与他人正常相处。而接触社会和与他人交往是康复训练的重要部分。
在患者能力范围内,鼓励他们适当接触社会和与他人交往,将有助于他们的康复。
06.社会的误解和病人自身的病耻感
社会歧视对患者产生严重影响,尤其在精神病领域,公众对疾病的认知不足,导致患者遭受不公平待遇。此类歧视使得患者产生病耻感,对自己的病情感到羞愧。一旦患者病情好转,试图回归社会和家庭时,却在求职、交友、婚姻等方面遭遇重重困难。这些压力使得患者愈发自卑、消极和痛苦,进而抵触就医,从而导致病情复发。
患者疾病的治愈不仅依赖于及时、规范、充足的治疗,而且需要严格遵守医嘱,并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支持与帮助。只有这样,患者才能更好地康复并重拾健康。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过程需持之以恒,充足的治疗不仅能缓解现有病症,还能降低未来疾病复发的风险。在这一过程中,患者及家属需对治愈标准和复发影响因素具备正确认知,以减轻因担忧复发而产生的焦虑情绪。通过深入了解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原理及康复策略,有助于树立信心,排除不必要的紧张和担忧。
没有一种疾病可以保证终生不再复发,疾病复发是难以避免的情况,我们应追求的并非是绝对的避免,而是提高生活质量并尽力降低复发的可能性。在面对复发的情况时,我们需要具备足够的知识和冷静的心态,以便妥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