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人人都关注的问题,它可以是“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也可以是“一觉到天亮,早睡早起身体好”,还可以是“没有病痛,身体健康”。
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中,第一条就写出了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身体健康往往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但心理精神的健康同样需要我们的关注。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就是为了提高我们对精神卫生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慢性病患者的数量,正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方式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而逐渐增加。庞大的慢性病患者人群,也存在着不应忽视的精神卫生问题。以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为主的慢性疾病,有着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的特点,还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和残疾。这让很多慢性病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在对待自身疾病时,心理上会出现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问题。
睡眠障碍、紧张、焦虑、抑郁、以及否认等心理障碍是慢性病患者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研究显示,慢性病患者中,出现抑郁接近22.7%,焦虑16.0%,强迫否认等接近18.0%。对于老年慢性病人群,病情不断反复,加上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改变,极易引起焦虑不安、悲观消极或紧张恐惧的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慢性病患者认识自身疾病、接受治疗和控制自身疾病的能力。所以,我们关注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同时也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
积极就精神卫生问题就诊,及时接受药物治疗。
对于慢性病患者,特别是离开工作岗位回归家庭的老年慢性病患者,要更注意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使他们感受到鼓励和关怀。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疾病,培养管理疾病的技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特别是疾病互助活动。让慢性病患者获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必要的时候,也不能讳疾忌医,应当积极就精神卫生问题就诊,及时接受药物治疗。